食品科学二级学科

2024年08月29日 10:14 浏览次数:

“食品科学”学科是隶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本学科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方向以现代食品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产酶微生物菌株筛选和发酵、生物催化剂的分子修饰和固定化、非水相体系不对称生物催化、反应与分离耦联等食品生物技术,针对基于粮油资源的加工(副)产物进行分子改造,利用微生物发酵高效的催化系统构建细胞工厂,通过化学模拟酶催化替代细胞中生物催化反应的局限步骤,制备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建立超越细胞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制造新途径,同时在食品、药品中重金属污染、有机农药残留、三聚氰胺、超氧阴离子等有害物质检测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学科导师秉承“求知、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理念进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立足黑龙江地域特色,服务全国食品产业发展,着力培养精通理论、善于实践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级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1、酶催化与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借助生物催化剂的分子修饰和固定化、非水体系选择性生物催化、反应动力学与合成机理、反应与分离耦联等技术,进行生物酶催化制造绿色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研究,解决不同性质平台底物高效接触、分子修饰、反应体系构建、非水体系酶稳定性提高、物理场强化生物合成、反应-分离耦合等关键科学难题。

2、废弃农业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以微生物发酵、可控水解和定向合成的酶分子微环境修饰技术、酶分子杂化技术为手段,采用非传统介质酶催化技术、化学-酶联合催化技术及外加物理场强化酶催化技术,对基于粮油资源的加工副产物和农业废弃物进行分子改造,制备功能性食品及饲料添加剂。

3、淀粉的高附加值改性研究

基于生物酶催化转化技术开发改性淀粉的绿色加工方法。运用生物酶预处理技术重组淀粉的超分子结构,开发功能性改性淀粉,提高淀粉的综合高值化应用。

4、食品安全检测

基于酶与生物化学模拟酶催化、新型生物传感器构建,实现食品药品中有害物质检测分析、重金属离子的可视化特异性快速检测等。

学科带头人:辛嘉英,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现任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黑龙江省食品科学领军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食品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发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酶催化反应化学和生物催化转化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省科技厅项目和教育厅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四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后备学科带头人:陈林林,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会员。从事食品功能因子、食品安全检测等的生物催化研发技术,主持和参与各级项目16项。获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编写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著9部。授权专利7件。

学科秘书:孙立瑞,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生物工程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主要围绕食品、医药、能源等领域的生物催化过程及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及产业化前期研究,致力于实现新型食品添加剂、手性药物等的绿色生物制造以及食品资源目的的甲烷氧化菌细胞工厂生物催化制造。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编专著4本,获得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上一条:食品环境与安全二级学科 下一条: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二级学科